“ 频频违规的背后,是上海农商行风险控制能力的薄弱,还是业务扩张中的管理疏漏?在此背景下,上海农商行能否痛定思痛,补齐风控短板,还有待观察。”
继去年因“同业投资资金投向合规性审查不严谨”等问题处以1160万元罚款后,上海农商行近日再次遭受监管处罚。
11月22日,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嘉兴监管分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嘉金罚决字〔2024〕15号),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浙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支行,因贴现资金管控存在疏漏,导致资金回流至出票人,被处以35万元罚款。同时,该事件的相关责任人李彤也受到了警告处分。
事实上,作为农商行的“优等生”,上海农商行不仅频繁面临监管处罚,还出现了业绩增长“滞胀”的现象。今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04.84亿元,同比微增0.3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4.85亿元,同比微涨0.81%。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银行业务核心的利息净收入部分,同比下降了3.08%,降至152.32亿元。尽管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的普遍挑战,但频繁的行政处罚无疑也暴露出上海农商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
展开剩余83%“贴现资金回流”遭罚
今年以来,银行业持续面临严格的监管态势,而在众多违规行为中,“贴现资金回流至出票人”成为常见的违规事由之一。
所谓的贴现资金回流,指的是企业通过票据结算支付给供应商款项后,供应商将票据进行贴现,之后将贴现所得的资金部分或全部返还给企业。这种做法违背了票据法关于票据结算必须基于真实交易的规定,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融资方式。
特别是在结构性存款利率与票据直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持票人可以通过将票据直接贴现获取现金,然后将这些资金投资于结构性存款或其他高收益理财产品,从而赚取息差。由于这种操作可能涉及违规,相关银行往往因此受到调查和处罚。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嘉兴监管分局发布了一系列行政处罚信息。其中,上海农商行位于浙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某支行因对贴现资金的管理存在漏洞,导致资金回流到出票人手中,被处以35万元人民币的罚款。此外,相关责任人李彤也被给予警告处分。根据公开资料,这是上海农商行浙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行首次遭受的行政处罚。
据了解,上海农商行浙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行是该行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布局之一。2021年,随着嘉善支行更名为浙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行,该行进一步强调了其作为连接上海与浙江两地金融交流的桥梁角色。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农商行多次因违规受到处罚。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该行累计受到17次行政处罚,总计罚款金额达到3787.03万元人民币。
最严重的处罚发生在2023年,当时上海农商行因包括“同业投资资金投向合规性审查不严、委托贷款资金违规进入禁投领域、提交虚假统计报表”在内的19项违规行为,被原中国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责令改正,并处以116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图源:公开信息
一些风控合规问题也蔓延至上海农商行的部分子公司。例如,2023年11月,其子公司上海崇明上海农商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未按规定监督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等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230万元人民币。同年年末,另一家子公司长江联合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亦因售后回租业务中的违规行为被罚款175万元人民币。
票据业务拉低不良率?
上海农商行面临的风控问题不止体现在监管处罚中,更潜藏在其资产质量方面。
整体而言,近些年上海农商行资产质量数据相对保持较好。今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0.97%,与半年末持平,低于行业水平。此外,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51%、一级资本充足率 14.54%、资本充足率 16.95%,均高于监管要求。
然而,深入分析其财报数据,仍可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
以半年报的具体数据来看,6月末,上海农商行的企业贷款和垫款的不良率为1.03%,而个人贷款和垫款的不良率则为1.32%。那么为何两大重要的不良率都高于1%,而整体不良率却只有0.97%?
答案或藏在刚刚遭到行政处罚的“票据贴现”业务中:数据显示,6月末,上海农商行的票据贴现金额达1019.80亿元,约占贷款总额的13.86%,而该行的个人贷款和垫款也仅为2064.36亿元。
报表中,高达1019.80亿元的票据贴现几乎没有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也为0。因此,上海农商行不良率降至1%以下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票据业务的拉低影响。
此外,作为一家农商行,上海农商行的涉房贷款比例也较高。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3年,上海农商行对公贷款中针对房地产的贷款分别为1093.82亿元、1004.88亿元和1046.65亿元,与此同时,零售贷款中房产按揭类贷款余额分别为1175.72亿元、1132.89亿元和1065.85亿元。
也就是说,这三年时间,上海农商行的涉房贷款分别为2269.54亿元、2137.76亿元和2112.49亿元,其占比也分别达到36.99%、31.88%和29.69%。
2024年半年报显示,上海农商行对公贷款中针对房地产的贷款为2079.45亿元,零售贷款中房产按揭类贷款余额为990.59亿元,涉房贷款占比也达到29.05%。
据企业预警通的数据,2023年末,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上海农商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最高,是唯一一家超过20%的上市银行。
因此,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上海农商行的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了较快的攀升。2023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为22.8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18%。而在上海农商行的上市首年,2021年末,该部分不良贷款余额为13.5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4%。
对于房地产行业不良率大幅攀升,在2024年5月8日上海农商行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该行首席风险官朱卫表示,主要因为个别房地产贷款出现了临时性的危机,并非系统性风险爆发,该行地产业务风险可控。
业绩增速放缓
尽管资产质量依然保持在可控水平,但利率的持续下行却对上海农商行的营业收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10家上市农商行共实现营业收入790.88亿元,同比增长2.15%;并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57.71亿元,同比增长4.88%。然而,在这一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上海农商行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却显得承压明显,其营业收入增速仅为0.34%,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仅为0.81%。
深入分析上海农商行利润承压的原因,净息差收窄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从营收构成来看,银行的营收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而利息净收入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上海农商行的净息差呈现出下滑趋势,从2021年的1.86%降至2023年的1.67%。
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并未得到逆转。截至6月末,上海农商行的净息差进一步下滑至1.56%,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个基点,较上年末也下降了11个基点。与此同时,农商行整体的净息差均值为1.72%,以10家上市农商行的数据来看,常熟银行、江阴银行、青农商行排名前三,分别为2.12%、1.76%、1.70%。而与上海农商行营收、资产体量相当的渝农商行的净息差也达到了1.63%,相比之下,上海农商行的净息差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Choice
受此影响,截至三季度末,上海农商行实现的利息净收入为152.32亿元,同比下降了3.08%,这表明其利息收入的增长已无法跟上利息支出的增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农商行的非利息净收入达到了52.52亿元,同比增长11.76%,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其整体业绩表现。进一步分析非利息收入的构成可以发现,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与资产处置收益的大幅增加。其中,投资收益为20.0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7.37%;资产处置收益则达到5.46亿元,同比增长更是惊人地达到了1493.25%。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收益的增长与上海农商行的主营业务关联度并不高,更多地是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发布于:安徽省